旋律主要是位於音樂的織體哪裡呢? 通常是在高音域,原因是根據聲學原理,高頻率的聲音比較容易消失,而低頻率的聲音且常且久。而旋律通常是很多音符的跳躍,為了能讓大家能夠聽清楚旋律,通常會選擇高音域。
在不同文化中對於音樂都會有『重複八度』的概念,也就是Do跟高音Do差八度,聽起來一樣,這也就是為時麼西方只用ABCDEFG來劃分。但是不同的民族,在八度之劃分的間距各又不同,傳統的印度音樂劃分成六等份,中國則是五等份。
(raga) 印度教傳統曲調,八度之內只有6個音階 (Ravi Shankar), Blues scale 藍調音樂也是只有6個音階所組。
西方已經固定再7個音階。之間的距離,由希臘人以不同的比例去指定全音與半音 (BC與EF之間並沒有被填上音階,因為他們已經是最短距離半音),在一個八度之內,最終得到等量劃分的12個音階
A bB B C bD D bE E F bG G bA
在十六到十七世紀間人們最後定下兩種模式:大調模式與小調模式 (major and minor pattern)
大調跟小調都有7個音階
大調模式是: C (全) D (全) E (半) F (全) G (全) A (全) B (半) C
小調模式是: C (全) D (半) bE (全) F (全) G (半) bA (全) bB (全) C
主音與導音,導音是主音前一個音,主因是Do,導音就是Se
大調跟小調的風格
在古典音樂之中,大多是以大調為主,小調佔非常少的部份(貝多芬第3交響樂的第2樂章),大調通常是愉快的感覺,小調則是憂鬱低成沈
但這種感覺不是聲學的原理而是文化的差異,像是以色列的音樂就有很多很快樂的小調音樂
聽音樂如過能分辨大調與小調的出現,也許就能夠更貼近原作者在寫這個音樂時的感覺了
半音音階(鋼琴上的黑健),則是會給我們緊張感(尤其是上升的半音音階),小調加上上升的半音音階就會給我緊張的窒息感 (莫札特安魂曲的一開始)
進級旋律是指再整個音階上下跑動的旋律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歡樂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HuhiVw958
裏面我們最常聽到那個旋律,是花貝多芬很多時間在思考的,而這段旋算是經典的典範
1. 主要是用進級旋律得旋律來呈獻
2. 第四節旋律不是結束再主因上,在第八節才是結束在主音
3. 第十二節旋律使用切分音,將旋律提前出現,增加變化
4. 反覆四到八節得旋律,結束在主音上面
因此現在欣賞音樂可以用許多觀點去聽,旋律是主題還是動機,一共有幾個聲部,音樂得織體是什麼? 旋律是大調小調,半音還是進級旋律 等等
EX:常見的織體可能是複合織體,採用對位法三種聲部『高音(弦樂器),中程(巴松管),低音(Bass)各有樂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