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六號早上五點半,在這個時間通常是在睡覺的時間,不過我卻出現在新竹火車站,目標是集集,這大概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住麼早搭車。集集跟去阿里山一樣都是坐火車的就能到的地方。所以我在彰化然後轉火車在到集集。我去到集集大概是十點。
集集線是怎樣的情況下而產生的呢,我問哪裡的人,他們說是因為在集集的上面有一個發電廠,當初就是為了要件這個發電場所以才鋪設了這條鐵路,不過這條鐵路因該也讓集集的樟腦或是其他可以出口的物品,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路線。
集集火車站已經83年得歷史了,當初集集火車站是楊梅火車站拆下遷移過來的,經過921大地震重建後,完全重現了83年前的風貌。
十三目仔窯
十三目仔窯大概位於集集火車站往竹山的方向,經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全毀,現今是已經經過修復之後,這裡變為一個遊憩的好地方,在裡面有一個集集古窯,由於這個古窯是屬於私人的,而在門口售票的小姐也是雇來,所以我找不到這裡的主人,可以跟他請教問題,所以只好憑自己的觀察來做介紹。
集集古窯古稱是十三目仔窯,是南投縣難得一見的舊窯,建於日據時代末期,確實年代不詳,以生產紅磚為主。窯總長為104公尺,寬約50公尺,共有十三目,每目寬7尺,高9尺,共55尺,窯頭共有六個大口,每目的窯口邊下方也都有大口,我猜這個是要放入要燒的陶土的口,已經觀看火焰的顏色的口,以辨識目前窯的溫度。
上面的得幾張,我的所在的地方是在燒磚頭的窯,第一張是由此窯燒出來的古磚所砌成的道路,當二張是在高溫稍磚時所排煙的口,有好幾個開口且是成蛇形圍繞在燒磚的地方,第三章就是放磚的地方後面是排煙的煙囪,不過我認為這個煙囪作太高了,這樣會使熱空氣快速上升造成熱度會很難提伸。
裡面還有陳列一些很久以前的住在窯裡的人的生活用品,我看到這些很有歷史的東西,總覺得有一種感動,藉由他們從經用過的東西,我跟他們有了精神上的互動與接觸。
保育教育館
保育教育館則是在集集的另一側,此博物館設置的目的在於展示台灣野生動植物,以及特殊的生態系,裡面軟硬體都非常的足夠,有各種的影片,吸引小學生的電腦遊戲,保育圖書…等。是一個能全面性的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台灣的一個不錯的學習場所。
這個教育館是一棟兩層外加地下一樓的建築,每一層樓都有特定的主題,而彼此的主題又能互相關連,我覺得全部看過一圈之後好像這裡把全部的台灣都給裝進來的。
在一樓介紹的是台灣的生態系跟台灣的特有動物:
台灣的農業生態:隨著大陸居民來台開墾,在低海拔幾乎已經看不到植被,有幾個特點那就是幾乎都是單一作物且高密度的且生物種類也非常的單純。
河川生態系:台灣的河川大多發源於中央山脈,全島大約有118條的河川,河川 隨著所在高度跟坡度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生態系
台灣的闊葉林、針葉林、闊葉針業混和林、高山草原:由於台灣的地形落差非常的大然而隨的不同的高度,其森林的生態系也不同。
有關於台灣的森林的林相,我在去阿里山時搭小火車就已經有親身的感受的這其中的變化,所以算是我能印證這裡所說的。
台灣的地性多變,造就了多樣的生態系,當然也孕育多樣的不能的台灣特有種,不管是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其中最出名應當算是蝴蝶的珠光鳳蝶,以及櫻花鉤吻鮭和黑面琵鷺,這裡跟地下一樓都有很精美的標本可以觀賞,很多都是只有聽過從來沒看過的動物。
在二樓介紹的台灣特有植物然後引伸到這博物館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自然保育,這裡不到說到了環境與生物跟人的關係,也提供了一些台灣的自然保育簡史。我覺得能夠教育下一代能夠愛自己所住的環境,並且能夠認同他這個是一件很很重要的事情。
讓我最感動的應該是地下一樓了,那裡有很多動物的標本,不管是植物的還是動物的,很多都是很難看到或是在動物園才能看見的植物,不過讓我映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展覽的抹香鯨的化石標本。
那時我在地下一樓的時候正好遇到一位解說員正在解說,他說這個抹香鯨,大概是六歲左右,其手臂的前枝跟我們在陸上哺乳類非常的相像,這點又可以印證到我這學期所上的生物課上面,我覺得邊學邊親自去印證這可是非常有趣的。
這一次的教育館之行,讓我學到很多,像是如過在遇到海豚擱淺的話應該要怎樣處理,也有台灣毒蛇的標本讓我以後去旅遊可以注意,一些危險的植物像是咬人貓也都有標本,當然也瞭解生物跟環境環環相扣,我們也應當極力的去維護我們的環境。
這個教育館除了靜態的教學外,在館外也有一大片的園區來個戶外教學,除了重了跟館內見到的植物外,也有一個蝴蝶館,雖然我去的時候剛好在蝴蝶館修館的時候,不過偶爾也可以見到三三兩兩的蝴蝶飛舞在湖底館外,非在我面前的正好是一隻珠光鳳蝶剛剛才在館內見過的,所以讓我也非常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