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心理理論
其代表人物分別是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這兩個理論便是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
這些理論能夠吸引大家關注的原因之一
是這些理論廣闊的適用範圍
這兩位心理學泰斗他們的理論是眾多理論的基石
其中的很多觀點對於我們如何理解當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A0%BC%E8%92%99%E5%BE%B7%C2%B7%E5%BC%97%E6%B4%9B%E4%BC%8A%E5%BE%B7
佛洛伊德理論的核心也是更有價值的觀點
是一系列關於人類理性的主張
其中的兩個主要觀點(及了無意識動機的存在以及導致心理疾病 夢境等心理過程)
無意識動機的觀點
拒絕承認人類行為受到意識的支配
假設你愛上了某人想要結婚,如果有人問妳為什麼,你可以會有很多原因
或許這是你的心裡話
但根據這個理論會說:即使你是如實作答並未向他人撒謊
但卻依然存在著支配你行為的欲望和動機只是你沒有意識到罷了
事實上你想結婚可能是因為他讓你想起了你的父親
或是因為你想要報復曾經背叛了你的人
如果有人這樣對你說,你定會說 "一派胡言"
但神分析的支持者並不會就此打住
他會說 這些心理過程都是無意識的所以你當然意識不到
由此引出的一個偏激的觀點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去做
這有點像我們獲得視覺感知的過程
當我們環顧四周便會產生感知覺,看的什麼知道是什麼
但你根本沒有意識到知覺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佛洛伊德還舉了很多簡單點的例子
你是否曾經毫無理由地情況下做出某事、為某事爭論、最不應該的時候忘掉了某人的姓名
這全都屬於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範疇
根據佛洛德的理論
在你的頭腦中存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結構
它們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內部衝突你的行為模式與你的思維方式
這三種結構分別是本我 自我 和超我
它們隨著個體的發展而逐漸出現
本我: 是與生俱來的是自性中生物性的一面本我追求吃喝拉撒 保暖和性欲的滿足它是盲目的
遵循佛洛德所說的"快樂原則" (剛出生的嬰兒就是這個樣子)
自我: 但不幸的是 現實是殘酷的世事總難以盡如人意,快樂並不總是在你想要的時候得到滿足
你只能通過設法滿足欲望或設法抑制欲望來應對這樣的事實, 它所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它試圖在現實中找到,滿足本我要求的方法
超我: 是社會家庭規範的內化,因為你試圖在現實中滿足本我的要求
有些欲望是不適當的有些行為是錯的,你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因為在你的腦海裡會閃現出超我,告訴你一種道德良知
本我是盲目它只知道 "餓要吃飯 性欲要滿足",但其實超我也是盲目的,超我並不是能夠教你明辨是非的
它只懂得說"你該為自己感到羞恥、你真噁心、別再那樣做了"
本我和超我的力量都存在於我們無法覺察的無意識之中
你無法通過自省而感受到它們的存在
性心理發展理論
他在此基礎上擴展並提出了
性心理發展理論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且每個階段都與特定的欲望有關
佛洛德還認為如果你在某一階段遇到了阻礙,沒能得到滿足 你就會停留在這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口腔期: 快樂來源於口腔的動作
在佛洛伊德看來問題就出在孩子過早斷奶上面
過早會對他的人格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口腔期人格: 暴飲暴食,嚼口香糖或是抽煙,很依賴他人、很黏人
第二個階段則是肛門期
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這就表示你不願意排泄糞便
這種人格表現為強迫 有潔癖和吝嗇
下一個階段是性器官期
性器官成為了快樂的主要來源
固著在此階段
會導致女性過分男性化或是導致女性產生對於關注或控制的欲求
伊底帕斯情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8B%E6%AF%8D%E6%83%85%E7%BB%93
小男孩會推斷"媽媽很好 我愛媽媽"
問題是 父親妨礙了他 => 男孩決心要去殺掉父親
由於兒童無法很好地在心理和現實之間劃清界限
即他們認為自己的父親能夠看出他們在密謀弑父而且他們還認為父親非常生他們的氣
會對她們最壞的懲罰
所以他們最終總結出:父親會因為他們對母親有非分之想而閹割他們
然後他們向父親投降隨後幾年他們不再對性感興趣
也就是來到了潛伏期
在進入性器期之前,性欲一直是被壓抑著的
經歷了所有的發展階段
即使你並沒在任何階段裡發生固著
你的行為仍然會一直受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驅使
由於欲望受到了抑制,有些受到壓抑的欲望
會通過夢境而表現出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會通過特定的臨床症狀而表現出來
防禦機制
很多我們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法來阻止來自本我的原始欲望進入到意識之中
他把這些方法稱為 "防禦機制"
你通過抵制不適當的原始欲望來保護自己
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
否認(denial)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之事實或現實。例如,得到不好的成績,會說成
績不是人生最重要的。
轉移(displacement)你將自己某些不道德的想法或欲望以安全的方式釋放出去,像是屈于父親權威下的男孩可能會憎恨他的父親,但這個想法是可恥的,孩子可能會去踢狗。因為狗是可以接受的替代性目標
壓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projection)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個吝嗇的人會說別人愛斤斤計較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為行為尋找一個更為社會接受的解釋比如喜歡打孩子的父母一般不會說 "我就是喜歡打孩子",而是說 "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補償(compensation)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
昇華(sublimation)昇華是你有很多的能量可能是性能量 也可能是攻擊能量但你並未將它們指向性目標或攻擊目標而是將這些能量以其他方式進行了釋放,像是通過繪畫來釋放他的性能量。
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意思是回歸到發展的某個早期階段,在他們感到壓力和受傷的時候。他們回到更加年幼的階段,表現出年幼時的行為
很多的防禦機制都涉及欲望和欲望的轉換
移置是指將自己的欲望投放到他人身上
比如 我在生你的氣,但是可能由於某種原因我無法向你發脾氣所以我就遷怒到她身上
投射是指個體否認自己的欲望並認為他人擁有此欲望
昇華是指你放棄了具體對象保存了能量
比如說 你的室友通宵複習 ,你會對他說,你是因為太久沒做愛卻又很想做愛
所以你才會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數學考試之中
佛洛伊德認為 所有的機制都絕非病態的表現
一般來說 我們會運用這些機制去維持無意識系統的平衡
但有時防禦機制也會不起作用就會造成一種病症
但在佛洛德的時代叫歇斯底里症
實實在在的症狀有目不能視、耳不能聞此外還有癱瘓 、震顫、恐慌症健忘症之類的記憶缺失等等
佛洛伊德認為
精神分析的關鍵假設在於
你所遇到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了更深層次的衝突
這些衝突被你壓抑起來,一旦你理解了更深層次的衝突究竟是什麼
你的問題便會得到解決
夢境
佛洛伊德的貢獻並不只是局限於
個體心理學和個體病理學的研究方面
佛洛伊德對夢境做了大量闡釋
夢是具有顯性夢境的,"顯性"是指醒後所能記憶的夢境,但夢還具有潛性夢境
潛性夢境是指夢所隱藏的含義
他認為所有的夢境都是願望的滿足
你做的每一個夢都是你所抱有願望的展現
對佛洛伊德的科學評價問
何為科學與非科學理論
哲學家卡爾·波普用一個更加專業的術語進行了總結
他提出了"可證偽性"這個術語
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在於
科學能夠做出關於世界的有力預測而這些預測是可以被證偽的
像是一些理論
海馬體的損傷能夠導致某種記憶的提取失敗
男人比女人想要擁有更多的性伴侶
這些假說究竟是對還是錯呢但關鍵在於它們是可以證偽的
也許它們本身有可能是錯的
但是它們卻是科學的理論
非科學假說最好的例子便是占星術
占星預測的問題並不在於它們是錯誤的
而在於它們不可能是錯誤的它們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
"火星和金星的同時出現表明,你想把東西整潔有序地打包好"
問題是日子本身無法驗證此預言的對錯
因為它說的太模糊了
彿洛伊德的理論無法得到驗證
因為精神分析理論的內容
太過模糊又太易變通你無法通過任何可靠的方式去驗證它的正確性
比如佛洛伊德對病人說
你憎恨你的媽媽,病人回答道:"哇哦 有道理" 佛洛德就會說:"我是對的"
又比如 佛洛伊德說
你憎恨你的媽媽 病人回答道 "我才沒有 你這是胡說"
佛洛德會說:你的憤怒表明了我剛才的話正中要害
你將這種想法壓抑了下來 所以我還是對的
這個例子可以對比在科學的辯論下面
精神分析是治療心理障礙的最佳手段
科學家會說 "我反對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這些觀點"
精神分析的支持者們會回答
你對我觀點的反對說明這些觀點讓你感到痛苦
而你感到痛苦又是因為我是對的
通常下面他們就會說句相當嚴重的話
你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許多精神分析的支持者們都試圖建立研究項目
來科學地擴展他們的理論觀點
但問題是得出的這些具體而可證偽的預測並不總是很准
對於精神分析
通過在治療心理疾病方面獲得的巨大成功證明了其理論的正確性
這個觀點當然也是不對的
雖然不能說全部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心理障礙來說
也確實存在著比精神分析更加快捷可靠的治療方法
佛洛德有很多負面的東西
但總體來看
動力無意識的重要性仍然不可撼動
很多個案研究都證明了
心理活動的某些方面確實是無意識的
就是語言理解
當你聽到下面這樣的句子約翰認為比爾喜歡他
你馬上就能領會約翰認為比爾喜歡約翰
約翰認為比爾很自戀
你馬上就能領會約翰認為比爾喜歡比爾
語言理解是無意識的
你並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理解這些話的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理解語言
但你卻能夠快速且本能的做到
無意識因素決定我們喜惡的觀點
佛洛德所提出的
無意識因素決定我們喜惡的觀點,得到了很多的實證支持
下面是一個來自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如果人們需要經歷一些低劣的入會儀式,才能夠進入某個社團的話
那他們會更喜歡這個社團
付出愈多,喜愛愈甚
追求時承受的痛苦越大,喜歡程度就會越深
人們並不理解這種現象,卻影響你的喜惡
另一個簡單的例子是
一個列出所愛的人的三個優點,跟另一個人列出十個
當再被問到的你們有多麼愛這個人
列舉十個優點喜愛程度有所下降
原因就在一個很人難有十個優點,要列舉出是相當困難的
當被詢問到"你有多愛這個人"時
我實在想不出十個優點來,看來我也並沒有那麼的愛他
這個例子同樣表明你對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察覺
降低了所愛之人的地位
通常我們覺察不到這些能夠改變我們看法的因素
留言列表